【李叫兽】历史数据如何扭曲了你的判断

李叫兽 李叫兽

请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你身体不舒服,走进了医院。然后医生没有对你进行任何的询问,甚至几乎都没有看你一眼,就说:把这个药吃了,每天三次。你会不会觉得奇怪?当你用怀疑的语气问医生时,他说:我前两个病人都是吃这个药治好的,因此预计你吃这个药也能好!

听完这个故事,你肯定会嘲笑这个医生弱智以及这个现象的不可思议。但是在现实的世界中,这样“不可思议”的现象却不停地被各种“高智商”的人重复:

【创业者篇】

第一个企业进入某市场并取得成功,我们想当然地预计第二个进入该市场的企业也能成功。看到第一个走“小米模式”的小米公司成功后,第2-100个走小米模式的公司也出现了—青橙手机、大米手机、一加手机、IUNI手机、锤子手机……

【大学生篇】

你的某个同学去参加了公务员取得了成功,第二个同学去参加了公务员也成功了,你想当然地认为你去当一个公务员肯定没有错。

【管理咨询顾问篇】

你的第一个客户因为你“后向一体化战略”的建议而成功,第二个客户采用“后向一体化战略”也不错,面对第三个客户,你开始说:“后向一体化战略乃商业大势,你这样做肯定能行”。

是的,当你在问“为什么明明是做相同的事情,为什么他做了能成功,我做了却不能成功?”之时,先问自己“为什么相同的药物,能治好他的病却不能治好我的病?”我们已经习惯了用他人成功的例子放在自己身上,也习惯了利用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可是往往却忽略了这些数据和例子能够成立的前提条件。而当这些前提条件不再存在时,历史数据也往往失去了对未来的预测性—青霉素能够治疗前2个病人前提是他们得的是急性扁桃体炎,而如果你得的是花粉过敏症,这个前提不再成立,因此此历史数据就没用了。

那么如何减少这种现象呢?如何正确地使用历史数据并不让它扭曲你的判断呢?

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在问题的归因阶段加入对情境的描述:

小米不是因为走了“小米模式”而成功的,而是因为它在市场上没有纯互联网手机商时第一个走了“小米模式”而成功;

你的同学不是因为参加了公务员而成功,而是因为在拥有资源、擅长并热爱这个工作的前提下选择了去做公务员而成功;

你的客户不是因为使用了“后向一体化战略”而成功,而是因为在急需对供应商的议价权、其业务对柔性生产能力要求不高、供应商所处行业在高速增长的前提下,采取了“后向一体化战略”而成功。

因此,当某人在对你说“XX策略是个好策略”“XX选择是个好选择”“XX很热门”时,你需要先问对方:“这个策略能够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我是否具备这个前提条件?”

你能想到更多的例子吗?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