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叫兽】模板思维之害:为什么华丽丽的模板帮不了你

【模板思维之害】为什么华丽丽的模板帮不了你

人们已经陷入了对模板的疯狂追求:

求职者想提高自己的简历,问:“你有没有比较好的简历模板?”

某学生想设计精美有效的手册,问:“你有没有很赞的手册模板啊?”

某企业想改进自己在产业链的地位,问:“苹果公司的一体化战略怎么做的?”

当面临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我们(无论是人还是公司)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看看这个领域的成功者都是怎么做的,找到一套模式,然后去模仿。因此我们把“成功”的过程简化为了模仿成功者的过程:只要我照搬我们学校大牛的简历,我就可以写出优秀的简历;只要我套用一个高大上手册的设计,我就可以设计出高大上的简历;只要我们向苹果公司学习它的一体化战略,我们就可以像苹果公司那样成功。

可是这样有什么问题呢?我见过了很多求职者,参照了最优秀的简历,仍然把简历写得晦涩难懂、优势不突出;很多学生,参照了最好的手册设计样本,仍然设计得巨挫无比;很多企业,在各种战略及策略上都全部模仿了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仍然在死亡线上挣扎。

为什么很多时候华丽丽地模板帮不了你?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在我们理解how itworks 之前,往往难以通过单纯的模仿来达到目的。

就拿人类“飞行梦”的历史来说。古人们看到鸟有翅膀,它能飞行,因此想当然地认为翅膀是导致飞行的原因,因此觉得人拥有了翅膀也能飞行。然而,古人所有对于飞行的尝试全部都失败了,那些以为自己插上鸟的翅膀就能飞的人也全部摔死了。那么人最终怎么实现了“飞行梦”呢?只有当牛顿、伯努利等人揭示了重力法则、流体力学原理之后,人类的飞行梦才变得具备可行性:人类明白了鸟能飞行不是因为鸟有翅膀,而是因为鸟通过轻盈的骨骼架构、合适的翅膀和肌肉等创造了一个可以为它提供升力的体系。

模板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和优秀者的差异,但是模板不能告诉我们哪些差异导致他们比我们做的优秀。为了填补这种无知,我们往往选择了最简单的方法:找出那个最显而易见的差异然后假定这就是导致优秀和平庸的关键差异。基于这样的思维—

我们看到鸟和人最显而易见的差异是鸟有翅膀,因此觉得我有了翅膀也能飞。

我们看到某个优秀的学生简历写了很多实习经历,因此觉得也应该加大自己实习经历的比重。却不知道他简历优秀不是因为写了很多实习经历多,而是因为他突出了关键优势,而他的关键优势恰好就是实习经历。

我们看到某个漂亮的手册用了黑白的配色很美,因此觉得也应该用这个配色。殊不知他这样的配色漂亮是因为选择了最适合其主题的颜色,而这个颜色恰好就是黑白。

我们看到苹果公司采取了一体化战略很成功,因此觉得也应该用这个战略。殊不知它这样的成功是因为选择了最符合企业优势和当时情境的战略,而在70年代末PC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加快PC性能提升的速度,必须采取一体化的战略;而到了后来电脑性能过度满足需求后,一体化带来的高成本却把苹果电脑挤入高端小众市场,而让惠普、DELL等模块化公司占据最大份额。

为什么成功的模板难以复制?因为你只是在“似”模板而不是在“学”模板。要真正让模板产生价值,你需要去学习how itworks,去学习背后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