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叫兽】追求稳定的代价

李靖 李叫兽

稳定的代价:为什么追求稳定的人反而经常冒险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无数的中国父母不断在强调这句话。他们追求“安全感”,他们担心风险,害怕损失。

但是实际上,往往越担心损失,就容易损失越多。很多追求稳定的人,反而选择了“高风险”的工作。

比如中石化的工作被当成稳定的工作,人们认为自己一旦进入了中石化这样的大型央企,就能享受几十年的稳定、富裕的生活。甚至很多人以这样的工作当作未来婚姻保障的标准:

但是如果你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工作根本就是“冒险”的选择:

高行业风险(未来人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将来所有的石油相关行业很可能会衰落,而行业衰落的表现就是大量降薪和裁员);

高职业风险(未来国有企业面临改革,难以预测改革后的职业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高退出成本(腾讯跳槽出来的码农很快就能找到下一份工作;而中石化的员工长时间缺乏技能竞争和训练,导致在求职市场生存能力并不高,辞职后找工作可能并不容易,改行更是难上加难)

再说,真正“低职业风险”的工作,会仅仅因为“老总的一句话”就让你变成无业状态?就让你直接发生职业生涯的大变化,甚至要跟女友分手?

偏偏那些最渴望“稳定”的人,进入了高风险的职业。

再比如,有人说“我不希望多大成就,只是想要稳定的工作,所以选择做商业银行的柜员”。可是所有人都知道,随着互联网银行服务、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普及,未来银行的线下网点只会越来越少。

当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没必要跑那么远排队办理业务,社会就不再需要这么多柜员了,这意味着柜员是一个未来的“夕阳职业”,风险很高。

再比如渴望稳定工作,所以才去学汽修的初中毕业生,他觉得现在有这么多人从事汽修,那么汽修肯定是个“铁饭碗”。

但是实际汽修也是高风险行业。一项研究发现,电动汽车的每年维修成本不到汽油车的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随着电动汽车未来的逐渐普及,汽车维修行业肯定也会大幅度缩水。

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渴望“稳定”的人最终却选择高风险的行业?

渴望稳定反而投入高风险的职业,这就跟“追求稳定、厌恶损失”的投资者反而最终选择了高风险的债券、股票一样—他们厌恶“预期所有权”的损失。

在2007年左右中国牛市刚开始的时候,投资股市的风险并不高,这个时候进入股市并不是冒险,而是稳健投资。但是这一群“追求稳定、厌恶损失”的人并不会在这个时候进入股市,他们仍然觉得“太冒险了”。

那么这些人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冒险并且“放手一搏”的呢?当他们觉得“此时不投资就是一种损失”、“再不投资就晚了”的时候。

在2007年中国股市火爆的时候,他们在公司茶水间听说谁谁谁因为买股票一夜暴富,或者在聚餐时听说某某朋友在股市赚了一笔。

人们看到自己周围的人赚了钱,自己的参照点就会发生改变:当周围的人都银行存款年收益3%时,他们就拿3%的收益作为投资的参照点,觉得3%是可以接受的;而当周围某些朋友靠投资股市年收益30%时,他们就拿30%作为参照点,觉得低于30%收益率的投资就是一种损失。

对他们来说,当时的心理并不是“投资股票来赚钱”,而是“担心损失更多的利益”。当看到周围的人靠股市赚了钱,他们就觉得股市中的钱就好像是自己的一样,如果不去投资就是损失。出于安全感的需要,他们并不是想超越别人,而是“生怕落后”。

当越来越多的“追求稳定”的人也疯狂地涌入股市,就推高了股价,让本来风险并不高的股票变得高风险而且岌岌可危。而真正赚大钱的人,却是当时积极投资,寻找被市场低估的价值的人。

而这种“觉得股市中的钱已经是自己的”,就是“预期所有权”。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曾提出“预期所有权”是“预先感受”(Pre-feeling)的产物。

“预先感受”是我们的一种能力,能够让我们在当下就能体会到未来才能拥有的东西。比如你得知下周的海滩度假,现在就会非常向往和兴奋,这种“向往的感觉”甚至比你真正去度假时的感觉还要爽。

而失去“预期的所有权”会让人非常失望和沮丧,就像自己真正失去了已经有的东西一样—比如你突然被告知下周的度假可能去不了了。

这就是为什么汽车销售商总是鼓励你多试试车,他们会说“没关系,即使不买,也可以多开一下”,因为他们让你通过试车来建立对这辆汽车的“预期所有权”,让你认为这种“开车的感觉”已经是自己的,就不忍被剥夺了,也就提高了你买车的可能性。

这也是为什么品牌要建立形形色色的“体验店”,甚至宜家把一辆地铁都粉刷成了体验店—让你产生“预期所有权”,觉得这样的“生活”已经是自己的,不能被剥夺。

而2007年股市的魔力就是让无数本来追求稳定的人产生了“预期所有权”,他们听说了股市造富的故事,觉得股市中的钱好像已经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如果不去投资,“到手的鸭子就飞掉了”。最终,这些人成了损失最大的一批人。

于是本来追求稳定的人,在“生怕自己落后”的心理之下,担心损失预期的所有权,疯狂地买进不再具备投资价值的股票,疯狂地投入已经缓缓下落的行业,疯狂地去应聘内部矛盾重重的公司的岗位。

当你看到某个市场的人赚了钱,你就更加容易把市场上的钱看成是你的。当你看到某个职业过去过去的腾飞,你就更加容易把这个职业过去的辉煌看成你将来的辉煌。

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才让人产生了“中石化的工作很低风险”以及“银行柜员的工作很低风险”的错觉。

当某个母亲看到某某邻居在中石化生活的很好、福利很高时,她在这个邻居身上建立了对自己孩子的预期—把这种职业当成“自己儿子的”,假设将来孩子进去,也能享受这样的生活,认为“既然这么高福利,不去那里就是损失”。

这些人的口头禅是“我不希望有多大成就,只想安安稳稳的”,这就像07年疯狂涌入股市的股民—他们不追求积极投资赚大钱,只是想不落于人后,不想损失太多预期的所有权。

而恰恰人

而这样的心态就导致“追求稳定”的人反而进行了高风险的选择。

于是无数本来追求稳定的人就不断地重蹈覆辙,重演这个“过河的故事”:

所以,“追求稳定的人”经常根据别人过去的经历,把预期中的东西当作自己已经有的东西,然后在“担心损失更多”和“再不去就完了”的心理中放手一搏。殊不知他们追求的“稳定”,实际上是高风险。

而大部分有仍投资价值的而且低风险的东西,往往充满了“未知感”,无法让这些人形成“预期的拥有感”:

在职业选择方面:

大部分人觉得入职“小米科技”不如“中石化”稳定,即使小米可能是更加低风险的选择:高速发展的行业、高速发展的公司、极低的退出成本(即使小米倒闭,你可以凭借在小米学会的经验技能,在其他科技公司迅速找到工作。)

父母反对孩子加入小米这样的公司,不是因为小米不稳定和高风险,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听说哪个邻居加入小米后十几年取得了成功。缺乏这样的故事,他们也就无法形成“预期的所有权”。

而当他们某一天也在茶水间听说了谁谁加入小米而一辈子稳定和富裕地生活,往往获取这样生活的机会在几年前已经丧失。

在公司投资方面:

很多公司看到小米手机取得成功,因此“学小米”,开始大肆进入智能手机行业。使得本来风险不高的智能手机行业因为过度竞争充满了风险。

他们追求的不是积极的投资,而是所谓的“稳定”,是看到别人赚钱后生怕落于人后。

而真正的“学小米”,并不是投资进入手机行业,而是像当年的小米一样,寻找这样一个行业:渠道复杂、价格虚高、技术相对成熟但市场仍然没有完全发展。

但是这样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又是他们不想进入的,因为“未知感”太强。

要知道,“未知”和“风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的“稳定生活”的追求者,实际上追求的不是稳定和低风险,而是“已知”,是“预期中的所有权”,是“担心损失更多利益”。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真正的积极投资者往往遵循最最基本的投资原则: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当某个东西的价值被社会普遍低估时买进,而在它成为了人人口中的“热门”,价值被高估时卖出。

而不是追涨杀跌—等到某个职业、行业或者股票的价值严重被高估时买进,遇到被低估的价值时又不屑一顾。

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热门不是稳定,而是风险。发现不那么热门,但是被低估的价值往往没有多少风险,害怕“落于人后”而追求所谓的“稳定”才是风险。

喜欢这次的分析吗?点击右上角,关注原创作者“李叫兽”。

每周一更新,查看历史记录可以看往期内容。

PS:关于有些人反应微信群“李叫兽讨论群”加不进去的问题:

因为通过二维码只能加100人,所以当时只有前100个扫描的加入了微信群。最近先试运行一下,等过几天再加更多人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