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叫兽】选职业的14大认知偏见:你知道几个?

在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时,我们总认为自己是理智的,总认为自己是在比较了各种优势劣势之后才做出的决定。然而,有这么一些认知偏见,总是会让我们的“理性分析”变得滑稽十足。

如果你没有正确地认识它们,就可能长期被它们所害—因为它们会诱导你选择错误的职业。下面的问题将帮助你规避14个常见的认知偏见:(PS.在看本文前就假设你自己不受认知偏见的困扰,也是一直认知偏见。)

1、从众效应 Bandwagon Effect

你是否经常考虑:选择什么职业才能得到周围人(包括父母、朋友等)的认可?

你是否花费了太多精力去关注本专业其他的毕业生去哪儿了?

2、权威偏见 Authority Bias

你是否特别中意某个职业,因为某个你很尊敬和喜欢的人曾经向你推崇或者描述过这个职业?

3、急于贴现 Discounting

你是否去追求一个现在的可接受结果,而不是去等待一个将来有更大成长的结果?(比如过分重视底薪、过分重视第一年薪水等)

注:贴现是指把未来的较高收益低价卖出,已获得短期的较低收益。在职业规划中,就是指过分看中短期收益,而忽视长期的能力增长的选择。

4、验证性偏见 Confirmation Bias

你认为你对于自己的了解和对于职业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你是不是仅仅去关注那些有助于证明自己看法的信息呢?

有多久你没有尝试去寻找那些能够挑战你现在观点的信息?

(比如你一直认为“公务员是一个稳定工作”,那么你有没有问自己:我的这个观点是不是有可能是错误的?有哪些信息可以反驳我现在的观点?)

5、比较效应 Contrast Effect

当你在过去发生了一个很坏的经历,你是否在将来的职业选择中过度地关注它的相反面?

(比如你以前很缺钱,在职业选择中可能会高估薪水的重要性;你在学校学生会中有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在职业选择中可能就想当然地规避一切“体制内”的选择。)

在多个职业选择中,面临各方面的取舍,你是否总是选择最折中的方案?

6、聚焦效应 Focusing Effect

当你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时,是否过度依靠单一因素?

(比如选专业就选热门的,你只考虑“热门”一个因素;选公务员是因为稳定,你只考虑“稳定”一个因素而忽略企业因素的影响;)

你是否经常过度关注某个单一因素,而低估了其他可能影响你职业满意度的因素?

(比如你因为“稳定”而选择公务员,而忽略了“成就感”、“职场公平”“等级关系”“对能力的培养”等对职业满意度至关重要的因素。)

7、框架效应 Framing

(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可能导致人的不同判断。比如同样是10元卖两个杯子,把杯子说成“买一送一”更加容易获得消费者青睐。)

你是否更加容易受到这个职业呈现方式的影响,而不是这个职业本身的影响?

(比如仅仅因为这个公司在你们学校开了声势浩大的宣讲会,你就更加喜欢这个公司,而忽视了那些同样适合你,但是没有开这个宣讲会的公司。)

你是否过度被招聘宣传中的图片和语言吸引,而不去寻找在这些宣传语背后的事实?

(比如某公司宣传“我们给年轻人更多机会,更多学习空间”,但是实际上已经入职的人反映过,这个公司几乎没有什么培训,年轻人晋升也很慢。)

8、影响偏差 Impact Bias

(人们往往会高估一个事件对自己的影响。比如人们认为自己断了手就会一辈子不幸福,而调查发现大部分人断手6个月内就可以恢复到断手之前的幸福状态;比如你可能会觉得拿到这个公司的offer就足够让你一直幸福了,但是实际上你只会因为这个offer欢呼雀跃几天而已。)

在你某一天对公司厌倦之前,你是否高估了你能够享受这个工作的时间?

(比如有人凭想象认为成为一名“产品经理”足够让他激情投入工作十几年,而实际上他可能入职半年就厌倦了这个生活而不得不跳槽。)

你是否总是高估了一个事件给你带来的愉悦程度或者悲伤程度?

9、纯粹接触效应 Mere Exposure Effect

(纯粹的增加接触,就可以增加你对一个事物的喜好。—脑白金的广告就是靠这个成功的。)

你是否仅仅考虑那些你听说过的职业选择,而忽视了去发现其他选择?

(比如很多人喜好快消和互联网行业往往是接触多而已—你每天都在用牙膏和微信,你很喜欢某些公司可能只是因为这个公司名字你经常从朋友那听到。实际上,在你没听说过的领域,可能有很多适合你的公司。)

你是否很中意某些职业仅仅因为你有过类似的经历?

(比如你在学校卖过矿泉水,从而认为自己肯定热爱并擅长销售;比如你小时候梦想成为篮球明星,可能仅仅因为你看了很多篮球比赛从而增加了接触,而不代表你一旦从事了之后真的会喜欢)

10、易得性启发 Availability Heuristic

(我们认为一个因素很重要,实际上往往不是因为它很重要,而是因为它容易被想到。——比如无数研究证明,对婚姻幸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积极建设性回应”和“成长心态”—比如Carel Dwerk的相关研究。而很多人在相亲时却更加看重“有没有房子”“是不是处女”等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对长期婚姻幸福影响很少,人们看重这些因素是因为它们容易被想起来。再比如有些公司更看重学历而不是真实的能力,并不是因为学历很重要,而是因为学历这个信息很易得,很容易被想起来。)

在考虑某个决定时,你是否过分看重那些容易被想起来的因素?

(比如你过分看重起薪和公司名气,而不是更加重要的“内部合作关系”“职场公平性”“能否承担足够困难的任务以提高能力”等因素,是因为相比“合作关系”,“公司名气”这个信息更加易得,更加容易被想起来。)

你是否过分看重某个经历,因为你很容易把它回想起来?

11、愿望思维 Wishful Thinking

(我们做计划时,总是倾向于按我们最希望的情况来计划,而不是按照它最有可能的情况来计划。)

你对职业选择的决定,是不是更多地基于你愿望中这个公司(或者工作)的样子,而不是基于你对它真实情况的了解?

(比如你想进入煤电行业,是因为想一辈子安稳地获取高收入,在你的愿望中,煤电相关公司会在未来40年维持高成长、高利润和垄断地位。但是如果问你:这可能吗?你自己的其实也知道在全世界大力发展替代能源的今天,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就是基于“愿望”做出的决策,而不是基于“信息”做出的决策。)

12、刻板印象 Stereotyping

(刻板印象是指你在做判断时过度分类,而形成的对某一群体固定不变的印象。比如你看到一个山东人说“我从来不喝酒”会惊讶地说:“你一定说假话,山东人都很能喝酒啊!”而实际上你理智也知道山东人也有不喝酒的。我们过度依赖“山东人”这一群体信息来判断这个人,而实际上这样的判断很不准确,因为群体共性往往不能概况这个群体中的个体。

同样类似的思维还有:“哇!你是双子座的,那你一定很有好奇心!”“啊?你没有大学学历,肯定不懂什么知识!”“哼!女员工都没有什么逻辑思维!”“唉,年轻人就是不如我们这些老员工有能力!”实际上,双子座的人可能不好奇,高中生可能也很有知识,一些女性的逻辑可能显著超过男性,年轻人也有可能比老员工有能力。)

当你觉得某个职业对你很有吸引力时,是不是基于有限的信息和一大堆假设?

(比如你想进入煤电国企安安稳稳拿一辈子高薪时,实际上基于这些假设:①未来40年这些煤电国企仍然能像现在这样享受垄断和高利润;②未来它们不会出现1998年那样出现大裁员……因此如果你觉得一个职业有吸引力,请把它满足这些吸引力的前提假设都写出来)

当你觉得某个职业对你很有吸引力,是不是基于对它所属类别的印象?

(比如喜欢外企,这家公司属于外企,因此喜欢这个公司。)

13、光环效应 Halo Effect

(一旦你对某事物最初形成了印象,这种印象就会像光环一样遮盖掉其他的部分。)

你对一个职业最初的良好印象,是否让你对其后续的问题和缺陷视而不见?

你对企业职业最初的负面印象,是否让你对其后续发现的优点视而不见?

(比如在宣讲会时遇到这个公司很没素质的HR,从而觉得这个公司很差,以至于对于后续出现的能证明它实际很好的新证据视而不见。)

14、沉没成本 Sunk Cost

在你选择职业的时候,执意要选和自己大学专业对口的,是不是仅仅因为你觉得自己已经在这个专业上花了太多时间金钱,不对口就浪费了?

以上14大思维偏见,你经常犯的有哪些?回复本主页,分享那些困扰你的思维偏见吧!

关注微信主页“李叫兽”,学习更多的商业思维!

为什么你需要用知识来做出改变?

很多人说,商业思维、情商、职场策略、社交能力等都是随着经验多了,慢慢就会了。的确,即使你不经过学习,等你到了40岁的不惑之年时,你也可以懂得很多知识、技巧。区别在于,通过刻意学习,你可以成长更快而且达到更高的高度。现在经过科学的学习训练,普通大学生可以用1个月时间掌握微积分,而在200多年前,即使是顶尖聪明的人,掌握微积分也需要30年—这是因为我们有了教材,而几百年前的人只能通过慢慢积累经验和摸索。如果我们可以用更有效的方式学习前人的知识成果,为什么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我们可以用1周时间来学会某个商业理论,为什么还要等到付出惨痛代价之后再在失败的经验中学习?

所以,你需要知识,以做出改变。有时候你觉得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实是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你的知识体系以外。

关注微信主页“李叫兽”,参与每期的答题,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地训练这些知识和理论,总有一天,你的知识会改变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