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解析娱乐选择】你为什么不喜欢《爸爸去哪儿》-李叫兽

同样是娱乐,为什么你有时候特别想看《爸爸去哪儿》放松一下,有时候又特别想跟朋友聚会找找刺激?

这不是因为你“双重人格”,也不是你“时而内向,时而外向”。只不过是你的大脑在调整刺激水平。

人都需要一定量的外部刺激以获得幸福,比如社交、聚会、刺激电影、丛林探险等。

而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适刺激水平”—刺激过多会焦虑,刺激过少会无聊。

当你一段时间内刺激过多时(比如紧张的工作、不断的应酬交际),你的刺激水平就高于需求,因此就会希望通过减少社交、自己一个人安静、看轻松电视剧等方式来降低刺激水平;

而当你一段时间内刺激过少时(比如一个人复习考试、工作无聊),你的刺激水平就会低于需求,因此就希望通过增加社交、玩刺激游戏、丛林冒险等来提升刺激水平。

当刺激过剩时,我们往往会变得焦虑、不安、紧张;当刺激不足时,我们往往又变得无聊、烦闷、莫名地哀伤。而“娱乐活动”是我们调整刺激刺激水平的重要方式: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旅游喜欢爬山、漂流和篝火晚会,而足球明星们度假就是躺在海滩上?

因为体育明星们每天生活在聚光灯下,往往处于“刺激过剩状态”,对他们来说,需要安静一段时间来降低刺激水平;而有些上班族处于“刺激不足状态”,平时生活太无聊,所以假期需要“折腾一把”。

同样,工作无聊单调的人可能喜欢看恐怖片,以提高刺激水平;工作繁忙应酬多的人可能喜欢故事片,以降低刺激水平。

如果你选择了错误的娱乐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不会平衡你的学习工作,反而会让你更加无力或者焦躁。

比如你刚刚花了2个月准备了一场考试,准备好好看一季美剧犒劳下自己。但是实际上可能并不会让你更开心,因为孤独备战考试可能让你处于刺激不足的状态,这时你应该“找找刺激”。所以对你来说,此时最好的娱乐选择是—跟喜欢的人一起去疯。

比如你刚刚应酬了几十个客户,结束了繁忙的项目,准备在周末多找几个朋友聚聚,以放松身心。这可能会让你更加焦虑,因为不断的应酬可能让你处于“刺激过剩”状态,这时你如果“看看闲书”或者“轻松散步”会更好一些。

什么影响了我们对刺激的需求?

每个人的最适刺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内外向程度。

当说到内向外向,无数的偏见就涌过来了。

一说“外向”,他们联想到了“懂礼貌、乐于合作、乐观、自信、开朗”;一说内向,他们联想到了“孤僻、自我中心、不懂人情、不听话、独断专行、自私”。

总之,在很多前辈的嘴里,“这孩子别的都好,就是太内向了。”

但是实际上内外向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个人对刺激的需求程度不同。内向型人对刺激需求少,而外向型对刺激需求多。

比如同样参加一个舞会,内向型的人可能倾向于喝酒,因为对他来说舞会“刺激”太多,而酒精可以减少刺激;而外向型的人可能倾向于喝咖啡,因为对他来说舞会“不够刺激”,而咖啡因可以提高刺激。

所以外向人优势是不那么容易觉得“太刺激了”,他们能适应更频繁的社交;而内向人的优势是不那么容易觉得“太无聊了”,他们能适应长时间的专注。

对外向人来说,更加适应具备高刺激水平的工作,比如销售、客服、演讲者等,而内向型可能更适合需要长时间专注的工作,比如调查、分析等。

如果你的工作与你的内向外向性不匹配,导致你在工作时达不到“最适刺激水平”,你就需要更多的娱乐活动来平衡这种刺激。比如一个外向的人当编辑,长期处于刺激不足状态,所以需要大量的高刺激娱乐来平衡—聚会、旅游等。

而如果你的工作恰好让你达到了“最适刺激水平”,你就会发现你即使没有娱乐,单纯做这个工作也挺幸福。